758次浏览
需要5点数下载(1点数=1元)
作者不详更新于2021-08-24 10:16:55
34.0 MB
类型:培训
Tags:
资源简介:
【亚里士多德】为什么我们可以认识这个世界——更多资源,课程更新在
资源,名师讲座课程简介:
【亚里士多德】为什么我们可以认识这个世界
作为一个科技爱好者,同时也是一个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我以为对科技史有足够的了解。近年来更是看了不少的科技大历史的书,略专业的如《技术的本质》,通俗的如《科技想要什么》《人类简史》。
这次读理查德·德威特的《世界观》,开始只是以为复习一下中学学过的科技知识,是一次享受认知之旅。但越读越慢、越仔细,原因是,我发现,它似乎在更新我对于科技世界的基础知识。
00
太阳为什么升起
所谓世界观,简单说就是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
《世界观》这本书讨论了三个部分:
一,它讨论,我们怎么看地球、太阳等的,太阳为什么升起、为什么落下是人类感知的并试图解释的最重要的现实。
二,它讨论了我们怎么看微观世界的,也就是主要是量子理论的那个部分。
三,它讨论了我们普通人所知的以达尔文为代表的演化论。
看完全书之后我觉得不满的是,它没有继续讨论,当我们进入到信息空间/数字空间后,背后的基本变化是什么。当然这是勉强作者了,如果掌握了方法,我大可以自己去收集资料与分析这个阶段的世界观演变史。
接下来,就是我的《世界观》学习笔记,我会先看看作者的基本思路,然后看他如何是用这样的思路去分析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理论的演变的。
选择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到牛顿世界观的这个部分,是因为我从中得到很多感悟,也是因为我对于量子理论和演化论的理解尚浅,没有足够的知识拼图完成自己的理解。
《世界观》是从一系列基础命题开始的,我从中抽取三个在后续的阅读中不断地反复参照的三个基础命题。
01
基础命题之一:世界观
一本名为《世界观》的书,「世界观」自然是其中最重要的关键词。而作者理查德·德威特的确给出了别具一格又形象的界定。
我理解,世界观(Worldviews)就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看法。这对人类非常重要,当人类的先辈能够解释太阳为什么升起,当我们能够理解月亮形状的变化时,我们就开始有了一定程度的安全感——我们知道外部世界是如何运转的?
很大程度上,理解可以观察到的天文现象(外部世界),就是理解我们自身。
这本书对于我们认知外部世界的重要观点之一是,我们的世界观其实是一个拼图,这些拼图组成一个体系,有的拼图处于核心地带,有的拼图处于边缘(如图所示,图片为《世界观》图1-2亚里士多德世界观的拼图)。
在我们的世界观演进的过程中,处在边缘的拼图会被替换,这种世界观继续往前发展。但是,当处在核心的拼图被发现有问题,那么新的世界观就需要诞生出来,以取代旧的世界观了。
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世界观的大变化,就是历时一千多年的「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到「牛顿世界观」的变革。
在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中,地球位于宇宙中心。现在我们都知道,这是错的。当有人意识到,地球不是宇宙中心,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时候,世界观的革新就开始了。
在今天,恐怕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地球围着太阳转。但是,这不是一个直观的、简单明了的事实。当我们坐在太阳下一整天,看着太阳从东方升起,中午到了头顶上方,再慢慢地落下,我们感觉到的似乎是,太阳绕着我们所在的地球转了半圈。
这就引出了两个基础命题,它们分别都是一组对比:
经验事实 vs 哲学性/概念性事实;
工具主义 vs 现实主义。
所谓的工具主义与现实主义,是「理论」与「事实」的两种关系。这两组对比帮我理解了科学的演变历史。
02
基础命题之二:经验事实 vs 哲学性/概念性事实
作者用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说明了所谓的「经验事实」与「哲学性/概念性事实」。
经验事实:如上图所示,一个铅笔放在抽屉里,这是我们可以看到的事实,这是一个经验事实。
哲学性/概念性事实:当我们关上抽屉,我们会认为,这个铅笔仍然在抽屉里。放在抽屉里的铅笔不会突然消失,因此我们还可以认为,铅笔在(关闭的)抽屉里。
但是,这是一个我们的感官无法直接观察与体验的事实,这就是所谓的「哲学性/概念性事实」。
03
基础命题之三:工具主义 vs 现实主义
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是看待科学理论的两种常见态度。我们了解到一些事实,然后试图用科学理论来说明这些事实。作者告诉我们,对于事实与理论,我们其实有两种态度:
工具主义(实用主义)指的是,只要理论能够解释得通,我们不在乎它是不是就是现实。
现实主义则是,它追求的是,理论必须是现实的情况。
作者做了很多的案例讨论,我们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而简单地引用他的对比:
对工具主义者来说,一个适当的理论可以给出预言和解释,至于这个理论是否反映或模拟现实世界,并不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对现实主义者来说,事情恰恰相反,一个合理的理论必须不仅可以给出预言和解释,而且要反映现实事物的真实情况。(引自《世界观》第8章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
作者还讨论了一些其他非常重要的基础命题,比如可证伪性等等等,不过我觉得简化起见,带着世界观拼图、两种事实、对理论与事实的两种立场,我们就有了足够的工具去观察世界观的演变历史了。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世界观不是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而更多指的是科学。
如果说读书收获,其实在看完基础命题后,我应该就已经获得了。但只有在看了从亚里士多德到牛顿的演变历程后(重温我们自以为理解的中学科技史),有了很多具体案例的参照后,我才反过来意识到在基础命题部分所学到的,并看到中学科学史并未告诉我们世界观背后的深层结构(也可能是我当时忙着学习硬知识去了)。
04
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到牛顿世界观
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到牛顿世界观的转变,经历了近2000年,从大约公元前300年到公元1700年,亚里士多德的拼图经过多轮的修订,而到了最终,拼图中位于最中心的那个拼图也必须要被修正了。
此后,牛顿世界观就成为主导性的世界观了。
这里插题外话一句,虽然人们认为,量子理论是是牛顿之后的主流世界观,或许如此。但是,我们现在的主流世界观其实既不是牛顿的,也不是量子理论的,而是信息的、网络的、数字的,很多人会把它的起源点设在香农的信息论。
近年来,大数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备受关注,技术上不断有突破,这些让人感到信息世界观在登顶的前兆。
05
亚里士多德的宇宙
当我们讨论从亚里士多德到牛顿的世界观时,「世界观」所讨论的还可以变得更加明确,它指的就是:宇宙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
资料预览图:
53.0 MB
304次浏览
人性心理
178 MB
300次浏览
人性心理
367 MB
301次浏览
人性心理
2.45 GB
306次浏览
金融财经
227 MB
301次浏览
人性心理
70.0 MB
301次浏览
健康养生